编者按: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基本要义和精神实质,“之江策”理论传播平台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栏,刊登广大社科学者研究成果。今日推出《加快推进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
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环节,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强力保障。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市场结构不断优化,服务水平稳步提升,新业态新模式相继涌现。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仍存在一定差距。而当前国际局势波云诡谲,经济环境错综复杂,商贸流通业担负着拉动内需和提振消费的重任。因此,迫切需要转变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以迎接机遇与挑战。
实现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认识到当前发展的不足,剖析发展短板所在,找准改革的重点难点。总体而言,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资本流动效率低,物流成本高。一是商业资本流通效率低,资本周转速度明显慢于发达国家,流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凸显;二是物流业管理体系、运输体系、配送体系不完善,中间环节多、损耗率大、耗时长,造成了物流成本高。2021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值为14.6%,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发达国家的2倍左右。
(2)结构性矛盾凸显,流通网络分布不均衡。主要体现在南北流通业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均衡,这就导致南北之间、城乡之间流通受阻,流通效率低,偏远地区难以嵌入流通网络,农产品卖难买贵的现象普遍等。
(3)物流企业竞争力不足。我国商贸流通业是以中小流通企业为主体,虽然数量庞大,但大而不强的问题突出。一方面缺乏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也缺乏业态和经营模式创新的动力。
(4)流通信息化、现代化水平不高。一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不强,缺乏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物流数字化平台企业以及供应链企业;二是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合度较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程度不高。
(5)市场监管体系尚不健全。主要表现为流通标准和质量检测监管体系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社会诚信体系不够健全,造成市场产品良莠不齐、假货不断。
针对当前商贸流通业的问题和不足,推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应重点聚焦“现代化”建设,即流通技术现代化、流通方式现代化和流通管理现代化等。具体的改革策略和措施是复杂的,涉及面众多,但主要着手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优化商贸流通网络,加速数字化进程。尽管当前我国商贸流通网络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但现有商贸设施大多是按照传统商贸的运营规划和经营管理模式而建设,使得整体数字化水平偏低。在商业网点设施布置、物流配置和仓储设施管理等方面,也没有充分考虑业态革新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因此,需秉持创新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商贸网络布局,并依托新平台新技术,推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加快乡村网点建设,打造城乡双向流通通道,优化城乡商贸业结构,改善城乡商贸业发展不均衡问题,解决农村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
(2)完善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拓展物流服务模式。着力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平台,畅通干线物流通道,完善区域物流网络,提升末端物流服务能力。拓展新型物流服务模式,如大力推进多式联运的发展,推广标准化托盘、内陆集装箱、标准集装器等的应用。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冷库和冷链配送设施建设,加强冷链全流程监管检疫。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支持第三方数字化物流交付平台建设,推进智慧物流建设,提高物流自动化、智慧化水平。
(3)完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完善的交通网是商贸流通业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总体而言,我国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港口群建设均居于世界前列,但交通网络布局不够均衡,结构不尽合理,衔接不够通畅。一方面,应继续完善主干运输通道建设,完善交通枢纽布局,提高整体运输能力,建设交通强国;另一方面,应加强城际运输网络建设,打通瓶颈路段,推进重点区域、物流枢纽与高速公路的布局衔接,并进一步推进客货分离等。加强国际运输通道建设,进一步优化中欧班列开行。提升国际海运能力,建设现代化远洋运输船队,优化口岸空间布局,完善配套设施。
(4)建立健全的应急物流体系。目前,我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诸多问题也值得警醒,比如,应急物流法律法规不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设施落后、信息化程度低,应急通道不够畅通,运输效率低,专业应急物流指挥机构不完善等。因此,需通过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健全物资运输保障机制,强化应急物流队伍组织能力等,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
(5)加强金融服务对商贸流通业的保障能力。一方面完善清算支付系统,推进移动支付、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并加强对商贸流通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健全保险、融资担保等配套机制,解决流通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优化监管机制,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进一步丰富推广供应链金融产品。
现代流通体系贯穿着从生产到消费的始终,紧密联系着经济活动的几乎所有环节,还发挥着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其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而不断提高,推进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构建现代流通体系过程中,认识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核心。政府与市场各有所长,既应明确边界、各司其职,又应相互协调、互为补充。一方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又要通过适当的政府干预防止市场失灵,要做到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自主调节相适应,通过切实的制度创新,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具体而言:
一是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同时要避免地方保护主义。加大对垄断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尤其是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业态的非正当竞争行为的管制。进一步打破地区分割和地方保护,严禁不合理的限制商品自由流动的行为等。
二是加强政府对商品和服务水平的监管。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并推进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制订和完善,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深化质量标准、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互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品牌交流活动,建设中国品牌发展交流平台,不断提高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
三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一方面加强政府对商贸流通技术、模式、业态创新及商贸流通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提高对数字型物流平台建设和中小型供应链企业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强化对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商业流通效益与社会产出效益同样重要,建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环节,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应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商贸流通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谢守红,华东师范大学博士毕业,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出站,加拿大约克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访问学者,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现任浙江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首批“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担任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村发展学会理事、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世界地理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编委、华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等重要科研项目10多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来源:之江策